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產業工人的職業信仰
2025-08-12 08:28 高職院校是新時代產業工人重要鍛造基地。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強調“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的征程中,應以高職思政教育賦能新時代產業工人培養,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貢獻力量。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產業工人的職業信仰
人的現代化不僅表現為物質生活水平的富足,更體現為精神世界的富有。數字時代,當人的重復性勞動被人工智能替代,創造力、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感就成為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高職思政教育要致力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產業工人的職業信仰,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實現辯證統一。
從價值邏輯來看,高職院校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要將思想引領、知識傳授、實踐能力提升和職業品格養成深度融合,這就需要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邊界,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使學生的技術學習升華為價值追求,操作規范轉化為使命擔當。換言之,當學生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大國重器的性能息息相關,操作規范直接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安全時,其努力學習行為便會升華為制造強國建設的具象化實踐。這種價值邏輯的確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的現代化”命題的回應。高職院校通過思政教育將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個體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結,使“技能謀生”升華為“技能報國”,從而塑造產業工人的精神品格。
以“真刀真槍”的實踐教學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人才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尤其是在解決相對復雜的技術問題的實踐中實現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價值觀念的統一。這就需要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態。
這種實踐邏輯需要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教學場景。智慧教學工廠的實訓要設置檢驗學生實操能力和培養學生在非常狀態下的責任擔當與職業素養的風險處置模塊;實踐教學課程要開展能鍛煉學生的系統思維以及在相互配合中弄懂產業鏈協同創新門道的創新創業大賽;校企合作要打造從技術方案設計到項目方案實施再到社會效益評估全流程學生都參與的、能真切體會到技術創新與社會效益良性互動的實戰項目。而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化,這種實踐邏輯將更具有時代內涵。當企業技術難題轉化為研究性教學課題,學生面對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產業乃至社會層面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了解。在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提升動手能力,還能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這種“真刀真槍”的實踐教學,使工匠精神的抽象概念轉化為鉆研技術的具體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育人新范式
當前,全球產業競爭開始從“技術博弈”向“標準之爭”演進,在此背景下,高職教育必須突破技能本位局限,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育人新范式。這種戰略邏輯要求高職思政教育既要扎根教育強國的實踐土壤,又要前瞻未來產業變革、洞悉新科技革命趨勢,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培育新時代產業工人。
戰略邏輯意味著個體成長需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個體的發展要置于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考量。要建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育人機制,針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出發,進而拓展系統化思維能力,最終使其具有前瞻視野,不僅能滿足崗位要求,還能敏銳洞察產業技術發展動向,進而完成從“操作工”向“數字工匠”的角色轉向。通過構建這種階梯式的育人體系,從引導學生練好看家本領起步,循序漸進地培育其整體觀和戰略意識,為其長遠發展筑牢根基。這種育人模式將個體成長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在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為國家產業升級提供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三重邏輯協同共振
在價值邏輯、實踐邏輯、戰略邏輯的協同共振中,價值邏輯回答“為何培養”,通過價值引領喚醒主體自覺;實踐邏輯解決“如何培養”,在知行合一中實現價值生成;戰略邏輯則錨定“培養方向”,在個體與國家的共生關系中確立發展路徑。這種系統化設計,既避免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蝕和僭越,又防止了價值脫離現實的蒼白說教。
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要通過三重邏輯的系統建構,探索出一條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培育新路。這樣培養出的新時代產業工人,應當既能扎根生產一線“摸爬滾打”,也能在技術革新中敢為人先。他們不僅具備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技術能力,也能肩負起推動“中國智造”發展的責任擔當,懷揣著服務國家發展的大局意識,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當無數兼具匠藝、匠心與匠魂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在產業鏈關鍵節點上精益求精并敢于創新,中國制造業必將在全球競爭中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作者:蘇霄飛,系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12日15版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產業工人的職業信仰
人的現代化不僅表現為物質生活水平的富足,更體現為精神世界的富有。數字時代,當人的重復性勞動被人工智能替代,創造力、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感就成為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高職思政教育要致力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產業工人的職業信仰,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實現辯證統一。
從價值邏輯來看,高職院校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要將思想引領、知識傳授、實踐能力提升和職業品格養成深度融合,這就需要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邊界,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使學生的技術學習升華為價值追求,操作規范轉化為使命擔當。換言之,當學生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大國重器的性能息息相關,操作規范直接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安全時,其努力學習行為便會升華為制造強國建設的具象化實踐。這種價值邏輯的確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的現代化”命題的回應。高職院校通過思政教育將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個體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結,使“技能謀生”升華為“技能報國”,從而塑造產業工人的精神品格。
以“真刀真槍”的實踐教學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人才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尤其是在解決相對復雜的技術問題的實踐中實現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價值觀念的統一。這就需要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態。
這種實踐邏輯需要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教學場景。智慧教學工廠的實訓要設置檢驗學生實操能力和培養學生在非常狀態下的責任擔當與職業素養的風險處置模塊;實踐教學課程要開展能鍛煉學生的系統思維以及在相互配合中弄懂產業鏈協同創新門道的創新創業大賽;校企合作要打造從技術方案設計到項目方案實施再到社會效益評估全流程學生都參與的、能真切體會到技術創新與社會效益良性互動的實戰項目。而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化,這種實踐邏輯將更具有時代內涵。當企業技術難題轉化為研究性教學課題,學生面對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產業乃至社會層面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了解。在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提升動手能力,還能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這種“真刀真槍”的實踐教學,使工匠精神的抽象概念轉化為鉆研技術的具體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育人新范式
當前,全球產業競爭開始從“技術博弈”向“標準之爭”演進,在此背景下,高職教育必須突破技能本位局限,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育人新范式。這種戰略邏輯要求高職思政教育既要扎根教育強國的實踐土壤,又要前瞻未來產業變革、洞悉新科技革命趨勢,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培育新時代產業工人。
戰略邏輯意味著個體成長需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個體的發展要置于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考量。要建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育人機制,針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出發,進而拓展系統化思維能力,最終使其具有前瞻視野,不僅能滿足崗位要求,還能敏銳洞察產業技術發展動向,進而完成從“操作工”向“數字工匠”的角色轉向。通過構建這種階梯式的育人體系,從引導學生練好看家本領起步,循序漸進地培育其整體觀和戰略意識,為其長遠發展筑牢根基。這種育人模式將個體成長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在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為國家產業升級提供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三重邏輯協同共振
在價值邏輯、實踐邏輯、戰略邏輯的協同共振中,價值邏輯回答“為何培養”,通過價值引領喚醒主體自覺;實踐邏輯解決“如何培養”,在知行合一中實現價值生成;戰略邏輯則錨定“培養方向”,在個體與國家的共生關系中確立發展路徑。這種系統化設計,既避免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蝕和僭越,又防止了價值脫離現實的蒼白說教。
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要通過三重邏輯的系統建構,探索出一條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培育新路。這樣培養出的新時代產業工人,應當既能扎根生產一線“摸爬滾打”,也能在技術革新中敢為人先。他們不僅具備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技術能力,也能肩負起推動“中國智造”發展的責任擔當,懷揣著服務國家發展的大局意識,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當無數兼具匠藝、匠心與匠魂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在產業鏈關鍵節點上精益求精并敢于創新,中國制造業必將在全球競爭中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作者:蘇霄飛,系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12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