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鴻源校史館,一份1959年的手稿格外醒目。這份手稿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林一山,手稿內容是他向上級部門報送長江工程大學的創校意見。正是這份手稿,催生了一所為長江開發與治理培養專門人才的大學——這便是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自此,學校始終與國家水利事業同頻共振,歷經三次艱苦創業,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成長。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從葛洲壩、三峽大壩到南水北調,無數校友扎根大江上下的重大工程與基層站點,用專業與堅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青春力量。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現為湖北省政府部門直屬公辦高職院校、全國優質水利高職院校、湖北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是長江大保護職教集團、北斗及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單位。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是一所從長江走來的大學,必須將職業教育特點、時代發展要求、水利行業特性、長江文化特質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從大江奔流中汲取奮進力量,從上善若水中涵養道德情操,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向家文說。
水潤匠心
探索思政育人大格局
當“長江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所因水而生、依水而興的院校,敏銳捕捉到時代賦予的命題。學校黨委秉持“以水潤心、以文化人、以德育才”育人理念,努力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創新開展水潤匠心“大思政”體系建設,構建“三維遞進、六位一體、五化融合”育人模式,有效破解育人內涵碎片化難題,突破實踐形式表面化困局。
學校推動“八支力量”常態化下沉社區,將育人觸角延伸至學生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深度融合,并在《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每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必須嵌入行業元素,每堂課都要設計思政融入點,確保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
“以水潤心,就是要讓長江文化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的源頭活水。”學校將水的包容、堅韌、奉獻品質凝練為育人主線,并以水文化為脈絡對建筑、道路、景觀進行系列化命名,讓“萬里長江是課堂”的精神傳統融入校園每個角落。“長江韻”水文化節已成為連續舉辦10年的品牌活動,學生在巡湖護水實踐、節水創意大賽等沉浸式體驗中,早已將水之精神內化為自身成長養分。
江韻啟智
創新思政教育大課堂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藝術教師的歌聲剛落,思政教師上臺講解“從‘截斷巫山云雨’的豪情到‘共抓大保護’的清醒……”這堂以“唱好《長江之歌》”為主題的“美育+思政”大課,邀請不同專業教師同臺授課,形成“一課多師”“一課多能”的教學合力,為思政教育與美育浸潤的有機融合探索了新路徑。
此外,學校還打造了多元化的特色思政課堂矩陣。“故事長江”思政選修課設計工程長江、文化長江、生態長江等專題,引入荊江堤防、漢水文化、“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案例,構建模塊化教學內容,讓宏大主題具象化呈現。“國旗下的思政課”采用周一第一節課前8分鐘視頻教學模式實現全校覆蓋,將行業社會熱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從戰略高度深刻理解長江大保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意義。
“思政課是用我們能聽懂、易接受、樂踐行的方式,把身邊事講活,把大道理講透。”學校學生說。鮮活的思政課不僅抓住了學生的心,還獲得多項省部級榮譽。“故事長江”入選湖北高校“新時代中國思政金課系列”,“故事長江 水韻中國”網絡思政品牌獲批湖北省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特色項目,長江水文化育人模式立項國家教育部門精品思政項目。
實踐淬煉
搭建實干擔當大熔爐
午后的湯遜湖畔,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學生手持水質檢測儀,沿著湖岸仔細巡查,臂章上“民間河湖長”的字樣清晰可見,這是水利水電學院學生的日常實踐場景。該團隊發現并上報的排污隱患、監測的水質數據,直接為相關部門開展排查整治提供參考。
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學校不斷改善虛擬仿真與真實項目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條件,并與行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讓學生得以與工程師并肩進行技術探索,將課堂所學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本領。同時,通過構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技能競賽等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在社會大課堂的歷練和技能比拼的淬煉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扎實的實踐收獲了豐碩成果,水利水電學院志愿者協會多次榮獲“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等稱號,入選武漢市首批河湖長宣講團。目前已有25支志愿服務隊伍入選團中央示范宣講團隊,涌現出一批全國優秀團隊與個人,推普支教實踐團獲國家教育部門、團中央表揚信,學校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
融合聚力
拓展思政教育大平臺
打造“四輪驅動”融合平臺,思政教育突破課堂邊界。2023年4月,由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牽頭,長江流域109家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優質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共同組建的長江大保護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
以此為契機,學校通過不斷融合聚力,積極拓展思政教育大平臺。從加入湖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促進優質思政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到牽頭成立長江大保護志愿服務聯盟、引導師生在躬身實踐中錘煉責任擔當,再到推動長江文化研究中心落戶學校,強化長江文化研究闡釋……多元平臺的聚合效應不斷彰顯。
截至目前,學校已獲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3個,數量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獲批湖北省標桿院系、全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及“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擁有2支全國水利職教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成3門水利類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獲全國水利數字教學資源大賽一等獎2項,入選全國水利類課程思政優秀案例3項。這些成果為高職院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提質增效提供了示范樣本。
近年來,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達96.15%,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達97.50%;涌現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大學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湖北省“長江學子”大學生就業創業人物、見義勇為集體等先進典型,人才培養質量廣受社會認可。
六十余載薪火相傳,弦歌不輟。而今漫步校園,長江樓中庭“以人才報國 保大江安瀾”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輝。“我們將扎實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完善‘水潤匠心’‘大思政’體系,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之花持續綻放在守護江河安瀾、服務國家戰略的壯闊征程中!”向家文表示。
(詹杏芳 王妍)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5年7月20日04版